好久沒有寫旅遊文章了,在過年長而無蕩的年假中來了個小旅遊,來到鐵道迷與歷史狂都瘋狂的下淡水溪鐵橋走走~~~

下淡水溪鐵橋位於台灣鐵路管理局屏東線九曲堂車站至六塊厝車站間,橋面橫跨高屏溪(舊稱下淡水溪),俗稱高屏舊鐵橋。由日籍工程師飯田豐二設計興建,於1914年正式啟用,直到1992年除役,現為國定古蹟。 

鐵橋全長1526公尺,屬於單線鐵道,橋樑上部結構以圓弧鋼桁架為主體,桁架(Truss)高度15.1公尺,採簡支對稱式山型鋼構桁架形式;橋樑下部結構之兩側橋台寬7.55公尺,高約4.5公尺,橋台由混擬土澆置,外皮再圍護清水磚,轉角處以花崗石收邊;橋墩則為沉箱基礎,上部以紅磚砌造,墩體兩側圓弧面處則包裹花崗石,高9.5公尺,呈橢圓形以破水路。全橋共有二十四孔,每個橋孔長度為63.5公尺。


建橋的鋼樑構材皆為日本製造,再由高雄港、基隆港藉鐵路運來組裝,工事則多靠人力完成。當時是亞洲第一長橋,時稱「東洋第一大鐵橋」;亦為高雄與屏東之間第一條陸路交通和南北貨物運輸的重要交通要道。 

因鐵橋遭1962年颱風侵蝕,於1964年由臺鐵鋼樑廠自製鋼桁架抽換了原橋舊鋼桁架,桁架形式則由原簡支對稱式山型鋼構桁架更改為華倫式桁架,並在桁架樑的端柱(End post)上面焊上製造銘板(Name plate),註明「台灣鐵路局鋼樑廠製造」,並有民國五十三年的字樣。 


1983年,臺鐵為了安全性考量,新建鐵路電氣化新高屏溪橋(鋼筋混凝土預力樑橋)於鐵橋北側。新橋於1987年完工啟用,鐵橋則在1992年正式除役。原本將要被拆除,因具有歷史及文化價值,在高屏兩縣地方人士及文史工作者爭取下,於1997年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是台灣目前唯一被列為二級古蹟的火車鐵橋。





在2005年7月海棠颱風期間,鐵橋被暴漲的高屏溪沖走3座橋墩及4座拱形鋼橋架。 2006年6月10日,一場暴雨,鐵橋再次被暴漲的高屏溪沖走1座橋墩及1座拱形鋼橋架,目前尚未修復。






從某個角度看,火車似乎從鋼粱鐵橋中穿越,重現往日丰采


註:文字來源~下淡水溪鐵橋- 维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ngche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